二戰日軍製作之中國地圖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監事 許哲明 編寫

       

  19479月國防部測量局第二處製作的《接收日製圖版目錄》,係日本二戰戰敗投降後我國製圖機構從「南京接收」、「美軍移交」、「曹謨校長帶回」、「興安艦運回」等方面所接收到的各式日製之圖版,如表1所示。據此統計,南京接收4,722面、美軍移交2,164面、曹謨校長帶回525面、興安艦運回9,666面,總計17,077面。此目錄計分為27項,其中並未含日製臺灣圖資。

 

表1 接收日製圖版統計概況表 (1947)


  依《接收日製圖版目錄》之說明,當年接收的日製圖版,由南京廠(即製圖廠,1949年東遷臺灣臺中)接收的計15項,北平廠(即製圖第一廠)接收的計3項,武漢接收的計1項,京漢各有接收的計2項,京平各有接收的計3項,京平漢各有接收的計2項,測量局收1項(存黃家塘);而1949年中華民國測繪機構遷臺後,軍備局生產製造中心第401廠所存的日製圖資(現已移交中研院人社中心代管)還有多少呢?依2018年之檢整,紙圖計約7,690幅。

  日本大阪大學小林茂教授《外邦図——帝国日本のアジア地図》(2011) 一書中指出日本測繪的外國地圖係為「戰爭和殖民地統治的工具」,「從陸軍軍官偵察測量到越境航空攝影」,書中描述從明治時期日本侵略朝鮮開始,到中日戰爭爆發,直至太平洋戰爭(即二戰)結束,全面概述日軍各個時期的軍事測繪簡史。小林茂指出日軍早在1872年(明治5年)即已對中國進行軍事偵察並繪製中國地圖,而真正有計劃對中國地區的測繪,還是甲午戰爭 (1894) 時的事,1895年至1897年陸地測量部 (18881945) 臨時測圖部已對遼東半島和臺灣進行測繪。

  1900年,日本參加八國聯軍鎮壓義和團運動,日軍得以公開對北京、天津、山海關等地進行軍事測繪。同時,英、美、法、俄等國聯軍也趁機完成了戰場1/50,000地形圖的測繪。事件結束後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也允許日本以護僑、護路名義成立「清國駐屯軍」,19124月(明治45年)改稱「支那駐屯軍」。

  1908年,日軍參謀本部決議統一對華測繪1/100,000地圖,首要目標是繪製中國十萬分一的實測兵要地圖,取代靠資料編纂而成的舊地圖;自此,除特殊地區外,日軍在華測繪基本上都採用了此比例尺;19211923年,日軍陸地測量部根據民國圖或自行測量成果等繪製的《外邦十萬分一圖》就達九百餘幅,至1926年已經完成預定作戰地域的基本測繪。圖1是日製《假製十萬分一圖》(1之第19),係日軍臨時測圖部於1909年(明治42年)測圖,陸地測量部於1912年(大正元年)增補改版,參謀本部於1917年發行的臨時版地圖(假製版,矩形圖幅46x36cm)。圖2是日製《民國圖縮製十萬分一圖》(表1之第13項),係日軍北支那方面軍參謀部測量班於1941年(昭和16年)利用我國五萬分一地形圖直接縮小調製;圖幅1°x40',圖內繪有方格網(日軍稱方眼)。


圖1 日製《北支那十萬分一圖徐州一號_徐州》(1917)

圖2 日製民國圖縮製十萬分一圖_天津(1941)

  日本統治臺灣的五十一年間 (18951945),在測繪工作上係列入其"本土"規劃範疇,先後測繪發行1/20,0001/500,000等比例尺的各類地圖,如表2。這些圖資在《接收日製圖版目錄》中,並沒有列入。

表2 日治時期臺灣地形圖繪製概況表

引申閱讀文章: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_每月一圖_二戰日軍在中國戰場上製作之兵要地誌圖 (107/11)
http://www.ccartoa.org.tw/news/2018/181101.html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_每月一圖_二戰日軍在中國戰場上製作之各式航測地圖 (107/12)
http://www.ccartoa.org.tw/news/2018/181201.html

地圖印象_從《接收日製圖版目錄》解析日軍侵華製作之中國地圖 (2019/3/12)  https://sjm460405.blogspot.com/2019/03/blog-post_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