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軍在中國戰場上製作之各式航測地圖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常務理事 許哲明 編寫

       

日本明治維新之後,從西方習得現代測繪技術,並全面應用在本土以及鄰近各國現代地圖測繪工作上。日軍很早就開始利用航空攝影(日文稱空中寫真)測量方式製作地形圖,據《外邦図―帝国日本のアジア地図》(小林茂,2011),及《測量.地圖百年史》(1970)等日文書可知,1920~1940年代日本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利用航測製作中國地形圖主要有1/25,000、1/50,000及1/100,000等三種比例尺地形圖。

日軍當年對中國採取航空攝影測量製圖,是始於1928年(昭和3年)日軍首次使用空中航測偵查膠濟鐵路開始,當時是借「濟南事變」為由出兵山東的日軍第六師團司令部利用航拍測製《二萬五千分一膠濟鐵路沿線圖》,如圖1所示的接合表,計有29幅(依同批接收圖組「崇明島」(15幅)之圖研判,圖邊並未註記「空中寫眞測量」)。這是日軍第一次對國外地圖進行航測製圖;此後,日軍在中國戰場廣泛利用航拍製圖方式。

圖1 二萬五千分一膠濟鐵路沿線圖接合表

1932年1月和1937年8月,侵華日軍乘「一二八事變」和「淞滬會戰」之機,對上海附近東部、西北部和南部進行航空攝影,日軍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上海派遣軍測製《二萬五千分一上海近傍圖》,1932年印製23幅、1937年印製58幅;支那派遣軍於1945年印製28幅,如圖2所示,這圖組之圖繪有4x4cm方格網(日稱方眼),藍(水系)黑雙色印刷。參閱圖3:「上海近傍四號_上海」圖幅(1932年),圖幅範圍7’x15’,圖幅大小 46×58cm,與當時中國江蘇省陸地測量局繪製的同比例尺地圖對照,其使用的是日本圖式和地物符號,又因當地水網交織,日軍航測圖是用藍色標示水系,更有利於判讀。

圖2 日製二萬五千分一空中寫眞測圖上海近傍(上海附近地形圖)接合表

圖3 二萬五千分一空中寫眞測圖上海近傍四號_上海(1932年)

日軍為部隊行進之運用,於1942年至1943年間由北支那方面軍(支那派遣軍)參謀部測量班製作比例尺1/18,000至1/50,000的《空中寫真測量路線圖》,完成有陝西10段、甘肅3段、湖南4段、湖北4段、四川2段等等(參閱圖4)及京漢鐵路沿線(參閱圖5)。這些圖的特色是僅表現主要道路(鐵路)兩側約2粁(同公里)區域內地形資訊而已,主目標明確,可迅速成圖。

圖4 四萬分一空中寫真攝影四川重慶大竹間路線圖(全4幅)第1號(1942年)

圖5 空中寫真測量要圖中支那五萬分一圖京漢沿線(全19幅)七號_許昌(1944年)

参謀本部陸地測量部於1941年至1943年間發行《五萬分一中支那空中寫眞測量要圖》(日本東北大學有典藏)。1944年至1945年間,支那派遣軍參謀部亦利用航空攝影繪製《五萬分一地形圖》,如海壇島附近(福建)7幅、台州列島(浙江)23幅等等(中研院人社中心有典藏)。參閱圖6。

圖6五萬分一地形圖海壇島附近(全7幅)第五號(1944年)

1938年4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日本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便運用航空攝影製作了五萬分一河南至陝西段《黃河沿岸空中寫真要圖》。1939年至1941年日軍利用航測製作南京、蕪湖一帶五萬分一地形圖。

1939年至1940年間,日軍還完成了河北、山東空中攝影測量,測製《十萬分一河北山東航測圖》(58幅)。1941年後,再擴展至華北各省及蒙古,測製有《空中寫真測量要圖_北支那及蒙古十萬分一圖》(203幅)。這圖組圖幅範圍30’x20’,有圖隅點經緯度及方格網;此係兵要地圖,故以相關軍事兵要資料表現為主,如軍營、公路、鐵路等等。參閱圖7。

圖7空中寫真測量要圖北支那十萬分一圖開封十一號_鄭州(1942年)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前,日軍就用飛機航測完成整個東北的二十萬分之一地圖的測繪,大日本帝國陸地測量部於1933〜1935年發行《満州二十萬分一萬圖》65幅(日本國會圖書館有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