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電腦地圖繪製競賽 得獎作品

***優等獎***
邱奎翰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地理學系四年級
作品名稱:利吉地區惡地特徵地形圖


主題說明

  利吉地區位於台東縣,約位於東經121度,北緯22.5度。行政區包含利吉村、富源村、富山村,此地區其中包含了許多特殊地形,例如:利吉泥岩惡地、利吉斷層、卑南山礫岩惡地、杉原海岸等。

  利吉惡地位在臺東市北郊的卑南溪畔,又稱為利吉月世界,利吉混同層是由顆粒極細的泥岩組成,由於泥岩孔隙小,透氣性及滲水性差,雨水沿著地表侵蝕,沖刷成一條條雨蝕溝,進而形成這片壯觀猙獰的惡地面貌。

  而與利吉惡地相隔卑南溪的對面山腳下,有一片寬達兩公里餘的斷崖景觀,由中央山脈末端的卑南礫岩惡地,雖同稱為惡地,但兩者仍有許多不同之處。

  利吉地區的特殊地景不但在地球科學板塊聚合隱沒研究上有特殊性,在景觀與觀光也有重要的價值,地球科學家可以輕易看到板塊碰撞的痕跡,以及各種海洋地殼的岩石組成。利吉惡地植生不易,發育許多溝蝕地形。這些溝蝕地形具有容易且快速沖刷變化的特性,對了解板塊擠壓的地形發育有相當的重要性。

設計理念

  本圖利用地質圖作為底圖,清晰展示了利吉區域的地形特徵。利吉惡地與卑南礫岩惡地由於地質不同,呈現出不同的地貌。透過添加斷層線和水系等圖層,可以更好地理解營力對利吉地區地形的塑造。利吉混同層和卑南山礫岩層是兩者之間最顯著的差異,後者的蝕溝更深,山地更險峭,這是因為礫岩相對堅硬,更容易保持邊坡的穩定性。

  利吉混同層形成有兩個學術理論來解釋:

  1. 傾瀉論:不同岩層在未固結狀態下受重力作用而崩移堆積形成混同層。利吉混同層屬於弧前盆地的沉積物,來自西邊的增積楔形體崩落並堆積形成的傾瀉層。
  2. 構造混同論:通過構造運動使岩層破碎混合而形成的混同層。利吉混同層是由深海沉積物和南中國海的海洋地殼物質所組成,是板塊隱沒的結果。

  杉原海岸是台東縣難得一見的沙灘。此區的北段為珊瑚礁,南段則為杉原海岸並且有海階地形,大致上可以分為三階,不過除了加路蘭至富岡一代海階發育較為發達以外,其他地區的海階都是零星散布,且不連續。

  立體圖由suffer製作,位於卑南溪的東側,可以清晰展示河階的型態。

  整體來說,本圖通過底圖、斷層線、水系等圖層的疊加,以及對利吉混同層和卑南山礫岩層的地質特徵分析,清晰地展現了利吉地區的地形特徵和形成機制。

繪製過程
  1. 資料前處理:蒐集需要的圖層資料,並確定投影系統的統一性,運用clip裁切利吉區域範圍。
  2. 調整陰影度:利用DEM製作Hillshade,調整各圖層的透明度及光源。
  3. 等高線製作:運用DEM繪製出等高線,並利用SAGA內的平滑化工具,使等高線更平滑。
  4. 數化河階:運用QGIS插件r.geomorphon,計算各區域的開闊度、平坦度,以更準確的數化河階。
  5. 調整出圖:在Layouts調整圖例及標籤的大小、顏色、位置等,並設置比例尺及方向標,使最後出圖更清晰。
  6. 製作立體圖:將DEM匯入suffer,並調整三軸的參數,以符合實際情況,將河階更好的呈現。
  7. 最後利用Adobe Illustrator將各圖整理、排版並輸出
資料來源
  1. 政府資料開放平臺
  2. 水利地理資訊服務平臺
  3. Open Streeet Map
  4. 地質資料整合查詢 - 中央地質調查所
  5. 《Gully & Rill Overview & Form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