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電腦地圖繪製比賽 得獎作品

***優等獎***
陳旻傑
國立東華大學
臺灣文化學系大三
作品名稱:花蓮大空襲


主題說明
      自1944年10月12日盟軍首襲花蓮港市開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止,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飛機時時來襲花蓮,除造成花蓮港廳大規模建物受損外,亦造成傷亡人數至少達276人,惟相較於臺北、高雄大空襲而言,花蓮大空襲是段遭人遺忘的歷史。
      太平洋戰爭時期花蓮與臺灣其它地方一樣,官方及民間皆修築了大量的防空避難設施,但當時所興建的這些設施位置並未留下明確記錄及數據,且隨著戰後都市建物不斷改建及更新的情況下,太平洋戰爭時期花蓮究竟曾經存有多少座防空避難設施似已不可考。
      本次根據近十年來花蓮市少有的調查、舊照片、1945年美軍航照及文獻回顧交叉比對後顯示,這十年內花蓮市至少仍存有終戰前所興建的33座防空避難設施,而在經過田野調查後得知,2021年花蓮市仍存至少25座防空避難設施,多數集中在花蓮港火車站一帶閒置,多數分佈於公有地上,少有文化資產身分。
設計理念
      此張圖主要想呈現花蓮港市在太平洋戰爭時期,已知的防空避難設施、重要官署、交通及軍事設施分佈狀況,與盟軍所劃定轟炸重點區域之間所存的關聯,另外此張圖亦呈現日軍於美崙山(米崙山)修築主抵抗陣地工事的分布情況。
      而文字部分使用當時的花蓮港市視角,以「敵機來襲」為題將《花蓮縣志稿卷首 大事記》中對於當時空襲情形的敘述節錄呈現,並於圖中呈現盟軍轟炸臺灣所使用的彈種數據及花蓮港市的傷亡、建物統計數據。
      圖片裝飾部分筆者使用當時美國轟炸臺灣的主力轟炸機「B-24轟炸機」設計圖改繪,穿插裝飾並試圖呈現轟炸機的投彈情形,另外也在圖中右下角署名處使用五角形的「花蓮港紋章」裝飾。
繪製過程
  1. 使用QGIS套疊「1945年美軍航照圖」。
  2. 透過文獻回顧及實際田野調查結果,將1945年花蓮港市鐵路路線、花蓮港市主要軍事、交通及官署設施位置、日軍米崙山主抵抗陣地工事逐一繪製標記。 參考《花蓮縣志》等文獻資料,將花蓮港市盟軍轟炸重點區域、花蓮港廳傷亡人數概況、花蓮港廳建築物概況及盟軍轟炸大事記繪製呈現圖中。
  3. 缺少盟軍於花蓮港市單獨的投彈資料,因此圖中是將全臺盟軍投彈紀錄重新統計,並繪製成統計圖方式呈現。
  4. 參考B-24設計圖並將其改繪呈現轟炸場景於圖中裝飾。
資料來源
  1. 唐志展(2011)。花蓮鐵道文化園區防空洞與居民空襲記憶。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2. 楊季桓(2016)。戰後花蓮市軍事歷史建築的演變。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3. 呂鴻瑋(2018)。太平洋戰爭後期花蓮軍事防禦工事的佈局與戰後轉化。國立東華大學臺灣文化學系:碩士論文。
  4. 駱香林(主修)(1957)。花蓮縣志稿 卷首大事記。花蓮縣花蓮市:花蓮縣文獻委員會。
  5. 蔡維、何維敏、陳亭毓、葉冠宇、吳明翰、邱東宇(2012)。洞察先機:花蓮市防空洞研究:未出版花蓮縣政府本土使命式研究競賽文章。
  6. 自主田野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