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內邦二十萬分一地圖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監事 許哲明 編寫

       日本的二十萬分一地圖,主要有國內的《輯製二十萬分一圖》與《二十萬分一帝國圖》(屬內邦圖)、及海外的《二十萬分一「外邦圖」》。

       《輯製二十萬分一圖》,係日本參謀本部陸軍部測量局於1886〜1893年運用明治初期圖料伊能圖*1、幕府國繪圖*2、內政部地理局及各縣水文部門之圖資等編纂印製的二十萬分一地圖;此圖組是明治維新後所創製的中尺度地圖,與當代歐洲(德國、奧地利)相似。圖幅涵蓋[經差1°x緯差40'],計153幅*3,單色印刷。參閱圖1。隨著1891年起基本地形圖的測製完成,此圖組重新編纂繪製,依次替換為”帝國圖”(即今日”地勢圖”之前身)。

圖1 日本《輯製二十萬分一圖》_東京(1906年)

       《二十萬分一帝國圖》,係日本用來彰顯日本帝國版圖(包含日本本土及其殖民地台灣、及千島群島)所發行的二十萬分一地圖;1906〜1944年由陸地測量部編纂發行,計154幅(參閱圖2)。這圖組是運用五萬分一地形圖編纂,採多面體投影,圖幅涵蓋[經差1°x緯差40'](圖幅大小46x58cm)。圖內山地除以等高線表現外,併加繪暈渲,四色印刷;參閱圖3。其接續即是現行的《二十萬分一地勢圖》,於1946年開始取代之;參閱圖4。

圖2 日本《二十萬分一帝國圖》圖幅接合表

圖3 日本《二十萬分一帝國圖》_東京(1916年)

圖4 日本《二十萬分一地勢圖》_東京(1955年) 暫定版
[初始1946年假製版,1957年發行正式版]

       《日本的二十萬分一地圖之演進,綜合概之,即《輯製二十萬分一圖》(1886~1936年)→《二十萬分一帝國圖》(1901~1948年)→《二十萬分一地勢圖》(1946年~)。謹以「東京」幅為例,彙整其歷年發行版圖之圖外整飾說明(參閱表1),從此可知日本二十萬分一地圖之生產發行的概況。

表1 《日本二十萬分一地圖》_東京幅歷年發行之彙整表

       日本參謀本部於1945年製作發行大幅版(78x108cm,或較大,或較小)的《集成二十萬分一帝國圖》,係依必要區域接合數幅「二十萬分一帝國圖」編輯為集成版(combined sheet),三色印製。主要之圖幅範圍為[經差2°x緯差1°20'],三或四幅集成,例如[第27號(高梁・岡山及丸亀・濱田・廣島)]幅是由Sh.24-25_高梁、Sh.24-26_岡山及丸亀、Sh.25-25_濱田、Sh.25-26_廣島等四幅「二十萬分一帝國圖」拚編而成的「集成圖」,參閱圖5*4。也有圖幅範圍[經差1°x緯差1°20'],二幅集成,例如[第18號(甲府・静岡)];或圖幅範圍[經差2°x緯差2°15'] ,五幅集成,例如[第8號(尻屋崎・野邊地・函館・青森・渡島大島)]等等。「集成圖」均屬”部外秘”,即僅供部隊使用,未對外發行,全日本計有34幅,參閱圖6。

圖5 日本《集成二十萬分一帝國圖》_第27號(高梁・岡山及丸亀・濱田・廣島) (1945年)

圖6 日本《集成二十萬分一帝國圖》接合表

註釋:

*1.伊能忠敬(1745-1818)是日本江戶時代後期的地圖測繪家,西元1800年56歲的伊能忠敬開始自費行走日本各地,進行測量工作,歷經16年共十次測量取得全國測繪數據,進而繪制了日本最早的實測日本地圖《大日本沿海輿地全圖》,一般稱「伊能圖」。伊能圖依照比例尺有分為三種,包括:伊能大圖(1:36,000)214幅、伊能中圖(1:216,000)8幅及伊能小圖(1:432,000)3幅。
https://gis.rchss.sinica.edu.tw/mapdap/?p=6969&lang=zh-tw

*2.國繪圖(kuni ezu)是德川幕府時期編製的標準化官方繪圖。第一次是在1605年,此後在1644、1657和1835年進行修改;由各行政區域之領主各自測繪,比例尺為6寸1里(即是1/21,600)之手繪地圖。地圖之方位是上東下西左北右南,村莊名書寫在橢圓形標籤上,並按地區進行了顏色編碼。

*3.《幕末・明治日本國勢地圖 : 初版輯製二十萬分一圖集成》(1983)載: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於明治19~26年發行《輯製二十萬分一圖》初版,計153幅。

*4.引用自:https://purl.stanford.edu/qh632ws2818 & http://chiri.es.tohoku.ac.jp/~gaihozu/ghz-dtl.php?lang=ja-JP&fm=l&ghzno=TH011647

*5.本文節錄自: Blogger地圖印象_近代日本二十萬分一地圖之演進。(2020/8/11發布)
https://sjm460405.blogspot.com/2020/08/blog-pos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