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西海岸海埔地地形圖

許家瑋、廖泫銘 編寫

       戰後為增加國土利用的面積,行政院於民國50年2月設立「行政院海埔地開發規劃委員會」,作為全國海埔地統一規劃之主管機關,負責訂定海埔地之開發方式及處理原則,以及推動全省海埔地之測量製圖、及初步規劃等重要工作,次第完成;經過兩年後,行政院將該開發業務交臺灣省政府實施,省府於民國52年7月1日接管,設置「臺灣省海埔地規劃開發委員會」主持其事。民國53年冬省府為精簡機構,統一事權,決定將「海埔地規劃開發委員會」及「東部開發委員會」合併改組為「臺灣省土地資源開發委員會」並於民國54年2月1日正式成立,繼續推動全省土地資源之開發工作;直到民國65年6月底土地資源開發委員會裁撤,業務劃歸水利署前身「臺灣省水利局」。

       在上述的時空背景下,海埔地開發規劃委員會於民國51年8月測製一套「臺灣西海岸海埔地地形圖」,是臺灣最早期之大比例尺(比例尺1/5,000)實測海岸地形圖,涵蓋現今雲林縣(四湖鄉以南)、嘉義縣、臺南市(七股區以北)之西部海岸區域,圖幅數共102幅(涵蓋範圍如圖1),單幅地圖尺寸約為79cm x 62cm,採用橫麥卡托投影(UTM zone 51N)坐標參考系統,依據「海埔新生地五千分之一地形圖圖式」繪製,現存經濟部水利署水利規劃試驗所及中研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各一套藍晒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地形圖測製主要都是由軍方辦理,這一套西海岸海埔地地形圖則是由當時「台灣省立成功大學土木系」代辦(之後,成大工學院於民國65年設航空測量研究所及民國67年設測量工程學系,民國82年系所合一,即今日測量及空間資訊學系的前身)。

圖1 《臺灣西海岸海埔地地形圖》涵蓋範圍

       此套海埔地地形圖記錄60年前台灣西海岸地形、地貌及土地利用(例如:漁港、鹽田、養殖場)資訊,與後期海岸地形圖相互對比,即可探究台灣海岸線隨著年代更迭的變化及海埔地開發(例如:鰲鼓工業區、外傘頂洲、台江國家公園)歷程。百年以來台灣的西海岸疆域範圍不斷的變動,歷經了數次大小不一的海進(沉降)及海退(隆起),近年來更因為砂石業者抽沙及中上游水庫興建使台灣西南海岸線面臨河川沙源減少,造成海灘消失,經過圖層套疊可更加釐訂海岸線變動的具體原因及地理位置,從而對海岸保護有更針對明確的保育措施 。

圖2 《臺灣西海岸海埔地地形圖-圖號61》呈現出嘉義縣布袋港早期地理環境

進階參考:

1.「臺灣海埔地地形圖及海深資料」目錄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