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瞰式臺灣地圖-基隆市大觀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榮譽理事長 高慶珍

       一路追隨中國畫的日本畫,一直到15、16世紀興起的狩野派後才建立起日本以金箔為底色的大畫面濃彩畫風。而菱川師宣除將浮世繪圖改成橫式表達外,更牽起與地圖結合的淵源,之後引進自西洋的透視觀點也都讓浮世繪成為日本最傑出的藝術品之一。儘管從13、14世紀就有從斜上方來取景描繪的「曼荼羅」繪畫形式,但直到20世紀初的吉田初三郎,才因利用更廣的俯視角度做畫,始稱這種型式的浮世繪為鳥瞰圖。1935年臺灣總督府舉辦的「始政四十周年紀念臺灣博覽會」所展示的臺灣鳥瞰圖雖原是宣揚政績的說項,但這些作品留下的藝術價值,卻讓人至今玩味。以臺灣為藍本所繪的鳥瞰圖中,金子常光的作品最多,但他的生平不詳,僅知曾是吉田初三郎弟子。

       本圖以切割方式構圖,利用僅占一小部分的天際線,添上白雲與位居遠方的大陸、日本地名,巧妙表達高與遠的意圖,更將殖民祖國毫不違和地融入圖中,政治隱喻不言而喻。主圖面利用近似於環景效果的手法來強調三面環山的地形,連帶將比例尺與方位都扭曲了,但卻也讓視覺迅即就集中在基隆港主題上。在山脈色彩運用上,墨綠、草綠、褐色互相混搭並很清楚的將陰影表達出來,反映出深受西洋美術觀點的影響。整個河面呈現單一的藍色,僅在形態上主支流粗細可辨的蜿蜒全境。相對於色彩濃烈的山脈,這個單調穩靜的水體恰好默默地扮演烘托山體效果的角色,也就是地圖學上形底關係的最佳表現。纖細的聚落以三筆畫的馬背式屋頂來呈現,不時的重疊與道路的貫穿,讓人在剎忽遠望時不自覺產生立體錯覺,如真似假深具效果,也是地圖學上面符號的設計發想。註記沿襲中式書法的直寫方式,外框以長方形、橢長形及紅、黑框相互搭配,如同進行了地圖繪製過程中的分類與簡化,讓這張鳥瞰圖成為佈滿圖畫符號的地圖,卻又是那麼清晰易讀。尚稱飽滿的米黃底色,透過港口上繁忙的帆船以及裊裊圍繞上升的白雲,讓整幅圖產生了生生不息的動感。這張鳥瞰圖以美術手法保留了當時的地景,將知識與藝術互相融合,散發出知性與感性之美,具有其特殊歷史價值,自不在言下。

圖一:金子常光 繪(1934)

進階參考:

1.高慶珍、廖泫銘,2019,〈鳥瞰式台灣地圖之繪製技巧探討〉,2019史地學術暨鄧國雄教授紀念研討會,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立大學歷史與地理學系,201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