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中越全界圖》及其後製圖集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監事 許哲明 編寫

       

  越南位於中南半島東部,北鄰廣東、廣西、雲南三省;清朝時,越南為中國藩屬, 清廷未曾與之訂約劃界,是以當時中國的西南邊界較為含渾。直到光緒年間中法戰爭,光緒11年(1885)兩國簽訂《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中法越南新約), 越南與清朝的藩屬關係斷絕,劃界之議遂啟。自光緒11年至22年間 (1885 -1896),雙方經由談判,進而劃界立碑,總計訂立界約十餘種。 當年清廷與法國對越南的勘界及劃界,包括有粵越、桂越、滇越三段。有關粵越、桂越段(現均屬廣西),清政府據《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十款》, 特派鴻臚寺卿鄧承修前往廣西,會同兩廣總督張之洞、廣東巡撫倪文尉、護理廣西巡撫李秉衡,辦理中越邊界之勘定事宜。雙方自光緒12年 (1886) 以迄19年 (1893), 相繼完成粵越、桂越段勘界及界牌設立工作。

  《相關西南邊界條約及地圖正本原存於我國外交部,現寄存於國立故宮博物院。 早年這些圖資大都是提供中小比例尺地圖(二十五萬分之一聯戰圖、百萬分之一輿圖)內有關中越(西南)等編修邊界參考之用,尤其在「未定界」認定上有其歷史價值。

  《廣西中越全界圖》[縱95.5公分.橫106.5公分],光緒20年 (1894) 繪製,參閱圖1*1。 此勘界圖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右側圖名下標示「自東路吞倉山起,至西路各達村止, 計中尺壹千玖百零壹里」文字記載,清廷勘界官員蔡希邠、張傳俊與法國勘界代表格依哥鳥釐、 法明的官職全銜,以及雙方代表的畫押簽字。因此,此份地圖屬中法兩國簽訂的正式界圖。 邊界十字紅線始自東南方的吞倉山白江隘,先往西北方向再往北,再轉西北而達後卡, 繼而續向西北至雲南與越南邊界;圖內地名是雙語併註,所繪邊界線並未標示雙方界碑位置, 應係蔡希邠攜回,送呈朝廷的漢文本界圖。

圖1_1 《廣西中越全界圖》(1894)(台北故宮典藏)



圖1_2 《廣西中越全界圖》部分區域

  《廣西中越界東路第壹圖》[縱61公分.橫97.5公分],光緒20年 (1894) 繪製, 參閱圖2*2。此立界圖(界牌圖)方位,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右側圖名下標示 「自吞倉山起至交批山止均按界線編號共立界牌石壹拾陸塊」。本地圖亦經清廷與法國勘界 代表畫押及簽字。邊界線從交批山第52號界碑處(圖西側),向東南至派迁山第61號-立 把第62號界碑,續往東北方向發展,至吞蒼山第67號界碑處(圖東側)止,共計16界碑。 界碑註記是雙語表現。

圖2_1 《廣西中越界東路第壹圖》(1894) (台北故宮典藏)

圖2_2 《廣西中越界東路第壹圖》部分區域

  1941年軍事委員會軍令部廣西省陸地測量局運用廣西中越界東路及西路等八圖,採摹繪製版法,將東路三圖,繪成五圖,西路五圖,繪成十圖,總計15圖,稱《廣西中越邊界圖》(摹繪版,第壹圖〜第拾伍圖)。另將各圖大部分圖式與註記予以省略, 僅留下界碑圖式與註記(雙語表現),且將清廷與法國勘界代表畫 押及簽字附印在各圖上,印製發行《廣西中越邊界圖》圖集(圖號同原圖版),參閱圖3_1。

  《廣西中越邊界第壹圖》摹繪版(圖3_2),註記簡化版為圖集版《廣西中越邊界東路第一圖》其一(圖3_3);邊界線從第67號界碑處之吞蒼山(圖東側)處,向西南至立把第62號界碑,再向斗號山第58號界碑處(圖西側)。

  《廣西中越邊界第貳圖》摹繪版(圖3_4),註記簡化版為圖集版《廣西中越邊界東路第一圖》其二(圖3_5);邊界線從崬門山第57號界碑處(圖東側),向西南至白盛山第56號界碑,續往西北方向發展,至交批山第52號界碑處(第壹圖最西側),延伸至第貳圖第50號界碑(交蚊)處止。

  摹繪版及圖集版均繪有實地5里x5里方格網(比例尺約1/50,000)。各摹繪版圖內明確表現有等高線(棕色)及山名、水線及田(藍色)、路、聚落、防營、汎柵、關卡、界碑(以上為紅色)、樹林(綠色)、邊界等,如圖式所示

圖3_1 《廣西中越邊界圖》圖集(1941)_廣西省陸地測量局

圖3_2 《廣西中越邊界第壹圖》(摹繪版) 1/15

圖3_3 《廣西中越邊界東路第一圖》_其一(圖集版)

圖3_4 《廣西中越邊界第貳圖》(摹繪版) 2/15

圖3_5 《廣西中越邊界東路第一圖》_其二(圖集版)

  這時期軍事委員會軍令部陸地測量總局除發行《廣西中越邊界圖》圖集外,其在1940年10月時就運用法製《越南五萬分一地形圖》譯繪及本製《廣西十萬分一地形圖》編纂接合摹繪一套《五萬分一桂越邊界圖》,計14幅。這圖組各幅非標準分幅,無經緯度及方格網,對邊界表現係從第ㄧ號(班格拉)之西路第67號界碑處(枯架卡)起,至第十四號(愛店)東路第52號界碑處(交批山)止,參閱圖4。

圖4 《五萬分一桂越邊界圖》_第十四號「愛店」(1940)

  對照各(四)版邊界線大同小異,界碑位置大致相同,唯背景圖資表現差異性較大,或許是編纂繪製時對空間認知的不同所致。參閱圖5。

圖5 界碑第52號附近_各版之對照圖

註釋

1. 台北故宮 (2016):清季西南邊界條約及輿圖特展。
https://theme.npm.edu.tw/exh105/GreenBorderlands/ch/index.html#main

2. 同1.。

3. 本文主要是修訂自:地圖印象_《廣西中越全界圖》及其後製圖集。 (2019/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