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分色像片地圖 (PICTOMAP)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常務理事 許哲明 編寫

       

  1956年聯勤測量製圖廠運用空軍總司令部1955年航攝照片施行空中三角測量測定控制點,後再經糾正鑲崁,按規格整飾而成照片圖*1 (photomap),或稱像片鑲崁圖 (photomosaic);其比例尺約1/25,000,圖內套繪一千公尺UTM方格網,並參照五萬分一地形圖加註中英地名,單色印製。參閱圖1。這類地圖於戰時可代替地形圖,可適時供應軍事之用;美國陸軍製圖局 (Army Map Service, AMS) 早在二戰末期 (1944) 已對臺灣地區製印照片圖《FORMOSA PHOTO MAP 1/25,000》,參閱圖2。圖1之圖式規格均是比照這圖組。

圖1:福建二萬五千分一照片圖_角尾8528 I SE (1956) L083*2

圖2:臺灣二萬五千分一照片圖_蘇澳西北2420 I NW (1944) 【未賦予圖組號】

  當時之照片圖為中心投影,雖已糾正,只能清除傾斜或航高不一致的誤差,但投影誤差卻無法全部消除;故與地形圖相應位置之方格數值會有少許差異。

  1950年代的像片鑲崁圖(照片圖)是單色圖,閱圖較不易;故美軍AMS在1960年代研發地圖製印新技術:「分色像片地圖」*3 (Photographic Image Conversion by Tonal Masking Procedures, PICTOMAP),將地圖製作由單色而多色,平面而立體,由線畫而影像,使地圖彩色化,逼真且實用。

  PICTOMAP之像片原圖是一般的航空攝影之單色像片,即所謂的標準像片鑲崁圖 (standard photomosaic),透過分色攝影方法將地物轉變為易於閱讀之色彩與記號。其印製程序,由基本鑲崁圖為連續色調開始,調製各個攝影遮光 (photographic mask) 以製成個別像印色調底片,再以像印色調主正像製作三種色調底片,在製版階段與地圖細部記號所製各個遮光相聯合,以晒印出土地色調版、植物色調版、及蔭暗色調版,這三版底色調配,一般皆以黃、綠、灰為之,其他尚有黑、紅、藍、曲線顏色(棕)及建築區顏色等,計有八色。PICTOMAP圖印成多色,使照片圖更形逼真,令人有悅目立體之感。當年聯勤測量製圖廠研發產製計有21幅,參閱圖3。

圖3-1:福建省二萬五千分一分色照片地形圖圖幅接合表

圖3-2:福建省二萬五千分一分色照片地形圖_角尾8528 I SE (1968) L083

  早年對大陸地區地形圖製作大多採「照片修測法」,需時較長;考量若面臨戰時急需,可迅速以最新空照像片配入,即可得最新的像片地形圖。因受航攝照片上影像清晰度之限制,故其比例尺不宜過小,原則上1/25,000是上限。前述兩種圖 (photomap, PICTOMAP) 是當時美軍製圖新技術*4,我國則以研發案來處理,主要以福建沿海能獲得航照地區為主。當年完成之成圖如表1所示。

表1:聯勤測量製圖廠典藏照片圖統計表

註釋:

*1.Photo Map 早年地圖上大多譯註為「照片圖」,現今標準譯釋為「像片圖」。本文均照原圖文表述,不予統一。

*2.圖組號L083,L指中國地區,0是任何比例尺的照片圖,83指福建省。故本文所提到的各圖組其圖組號均是L083。

*3.PICTOMAP,圖表稱謂「分色照片地形圖」,地圖上註釋為「照片地形圖」,測量製圖廠廠史(二)及測量技術通報 (No.42) 等文獻稱謂「分色像片地圖」。

*4.像片地形圖自1970年代以來,採用正射像片晒像儀可使投影誤差漸至最低,而同時消除攝影軸傾斜、地形起伏、與透鏡畸變差等,於一舉之下使像片地形圖製作出更佳之產品。農航所之像片基本圖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