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電腦地圖繪製比賽 得獎作品

***優等獎***


鄭竣元
國立嘉義大學
應用歷史學系大學部四年級
作品名稱:台灣府城大南門碑林碑碣原始分布圖
主題說明
    位於台南市的大南門碑林現今存放61塊由臺南府城內所蒐集而來的各式石碑,昭和10年(1935)日本殖民政府為了舉辦始政四十周年記念臺灣博覽會而在史學家石暘睢先生主導下收集45座古碑設立而成立,是台灣第一座碑林,也是規模最大的碑林,但如今這些石碑被集中於此,石碑與地方的連結被切斷,我們在參訪時不僅無法身臨其境的去想像、理解,便只是走馬看花,讚嘆壯觀便離去,甚為可惜,而在清朝這些石碑會被豎立與其周遭的環境、設施有很密切的關係,如:可能這裡是群眾集散地較能被廣泛看見以達到告示的目的、或是在這個區域曾發生過怎樣的大事、銘記某人對此地的貢獻…等。
    本圖主要以1875年繪製的五千分之一《臺灣府城街道全圖》套疊,繪製出清代的政府機關、學校、廟宇、河川,再套疊1915年《台南市街道圖》作為底圖,方便讀者在讀碑時能透過古街名、機關、廟宇所在位置與現今台南市街道做對照,去感受、想像、思考當時的社會情形及石碑豎立的考量為何、石碑所欲展示的對象為何?讓讀者建立時間與空間的連結。

設計理念
    在過去的台灣社會正面臨著怎樣的社會問題,或是在這個區域曾發生過怎樣的大事,我們可以透過碑碣所展示出的時空關係來進行解讀與理解,但因為種種原因,如:建築傾廢、土地浮覆、市街改正…等自然、或人為因素,導致這些碑碣現今並非立於原始立碑處,而是被集中於大南門碑林中,失去與空間的連結,但在閱讀碑文的同時,其與空間的鏈結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故期望能透過繪製此圖,方便遊覽碑林者能運用這張地圖來搭配碑文內容去感受、想像當時的社會情形及思考石碑豎立的考量為何?石碑所欲展示的對象為何?建立起石碑與地方的連結。
繪製過程
    因大南門碑林所蒐藏的碑碣大多在乾隆至同治年間(1736~1874)立碑(表一),佔總碑碣數量的88.7%,故本圖選用由福州船政學堂學生在1875年繪製的五千分之一《臺灣府城街道全圖》運用GIS系統套疊,繪製出政府機關、學校、廟宇、河川,因為碑碣中有關修建橋梁碑記眾多,故再利用1896年臺灣總督府製圖部繪製的五千分之一《臺南府迅速測圖》進行對位,標示出橋樑,為方便讀者在讀碑時能透過古街名、機關、廟宇所在位置與現今街道對照,故選用1915年六千分之一《臺南市街道圖》作為底圖進行空間對位,此圖的特色為既呈現清末的街道外也以虛線標示出都市計畫的街道(接近現今台南街道),為免畫面混亂,故在底圖中將原本標示水田、果園、窪地等符號捨棄。
    因碑碣名稱過長,故在地圖中以編號點的方式做呈現,並且以碑碣在大南門碑林的位置做編號,如:第一排第一塊碑,則記為1-A,而地圖下方的圖例則以碑碣在大南門碑林的排序依序標示以方便讀者閱讀、對照,且依碑碣記載的內容將其分為六大類:紀功、修建、捐題、墓道、示告、建築圖,並以不同顏色標記。
資料來源
  1. 項潔主編(2005)。《國立臺灣大學典藏古碑拓本-臺灣篇》,臺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
  2. 何培夫主編(1992)。《臺灣地區現存碑碣圖誌:臺南市(下)篇》,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
  3. 黃典權、游醒民(1980)。《臺南市南門碑林圖志》。台南:台南市政府。
  4.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16)。〈臺灣府城街道圖〉《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檢自: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nan.aspx(2018.08.03)
  5.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16)。〈臺南市全圖_1915〉《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檢自: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nan.aspx(2018.08.03)
  6. 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GIS專題中心(2016)。〈臺南府迅速測圖〉《臺南市百年歷史地圖》。檢自:http://gissrv4.sinica.edu.tw/gis/tainan.aspx(2018.08.03)
  7. 樹谷文化基金會考古推廣補助臺南市舊城區文化資產歷史考古普查計畫網頁。檢自:http://ncpa2017.pixnet.net/blog (2018.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