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社-銅門道(能高越嶺古道)兵要地誌圖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常務理事 許哲明 編寫

       

「霧社-銅門道兵要地誌圖」(調繪稿)是以日製《台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_霧社、合歡山、能高山等三幅為底圖,加註有南投霧社至花蓮銅門沿線相關的兵要地誌調繪的手稿資料,並有「凡例」(圖例)及七點說明等,參閱圖1所示。

日製台灣五萬分之一地形圖,係日軍參謀本部陸地測量部於1895年〜1939年測製發行;圖幅大小,經差15' x 緯差10',總幅數114幅。據研整《五萬分一台灣省兵要圖》,調繪稿圖至少有88幅。(之一,如圖2)

圖上方手書所謂「霧社-銅門道兵要地誌圖」,是指特定區域:霧社至銅門之能高越嶺古道的兵要地誌,而非指整幅圖之兵要地誌。這圖資係以日製五萬分之一地形圖為底圖,並按兵要圖圖式要素,將外業調繪之相關兵要圖資手寫(紅色)在圖上,以利內業編纂作業參用。

圖1 「霧社-銅門道兵要地誌圖」(調繪稿)

圖2 《五萬分一台灣省兵要圖》調繪稿圖_霧社

這段西起霧社、櫻社(廬山),越過能高山 (3,261m) 與奇萊主山南峰 (3,357m) 鞍部,東下木川溪(木瓜溪),至花蓮銅門,全長約85公里;早期是中部地區東西部族群遷徙或商旅往來的捷徑,日治時期被修建成「能高越嶺警備道路」,在合歡山路線(台8及台14甲)開拓之前,是唯一串通南投與花蓮的道路,台灣登山界稱為「能高越嶺古道」,是台14線計畫線,一度被選線為「中橫公路」,唯未建案執行;但在戰後初期沿線完成了「東西電力系統聯絡工程」,又稱「能高保線路」。

據文獻載,日本人佔領台灣(1895年)後,為加強對各原住民族群的統治,大舉開發山區的交通,除闢建道路外,並沿途設置警備站,以便控制山區原住民。1914年,首先開築太魯閣道路(現台8線東部段),接著於1917年修築「能高越道路」(能高橫斷道路),起點從木瓜溪邊的初音起,沿木瓜溪經過瑪得蘭社,再攀越海拔2,424公尺的峻峭天長山,經桐里、板邊、奇萊山、東能高到達稜線海拔2,818公尺的中央山脈,再到富士接合歡橫貫道往霧社;由初音到霧社約長90公里。(初音至銅門約5公里)

日本人於1943年規劃在霧社-銅門道(即「合歡橫貫道」及「能高越道路」)著手興建「東西聯絡輸電線路」工程,預計二年完成。1944年夏季,因颱風成災,故到1945年8月本省光復時工程都未見修復,只好告停;全案僅完成線路測量、巡視路開闢、及木塔基礎的建築。

台灣光復後,台灣電力公司將日治時期所有發電設施修復運轉,加上在美國資金援助之下,規劃將臺灣東部的水力發電,透過「能高越嶺古道」做為架設高壓輸電線的路徑,即自花蓮銅門的龍澗水力發電廠開始向西輸送,翻越中央山脈,再到南投仁愛的萬大水力發電廠連結,形成「東電西送」。這為平衡東西部的電力,沿著「能高越嶺古道」拓建人行道,並在古道旁架設電塔與高壓輸電線,當時被稱為「電力的萬里長城」。

推斷這份「霧社-銅門道兵要地誌圖」係為遂行「電力的萬里長城」工程有所關聯;另1950年國防部測量局運用日製版翻製的《二十萬分一台灣省兵要地誌圖》也有手誌之兵要資料(如圖3),也可能有所關聯。

圖3 《二十萬分一台灣省兵要地誌圖》_花蓮港(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