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代黃河下游實測地形圖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 常務理事 廖泫銘 編寫

 

        中國歷史上黃河經常決口、改道,影響民生社稷甚劇,因此黃河治理一直是治國大政,不過都缺乏精確的測繪資訊來提供治水參考;有鑒於此,黃河水利委員會於民國22年正式成立之後,委員長兼總工程師李儀祉即聘挪威水利工程師安利森(S.Elisson)組織測量隊,從當年10月開始針對黃河下游(自河南孟津迄山東出海口)進行地形測量,直到民國26年9月測畢,共測成一萬分之一地形圖705幅,占面積約2萬4千平方公里;其後為便於規劃運用,進一步縮編成為五萬分之一地形圖43幅(實存48幅),主要涵蓋河南、河北、山東省境黃河附近各縣。

圖一   黃河下游地形圖圖幅涵蓋與索引

  這套地形圖測繪方式與「順直(華北)水利委員會實測地形圖」相似,比較特別的一點,除了有詳細的地形測量之外,並同時進行地理調查,包括:沿河土質物產、堤工夷險、水災沿革以及人民生計情形,調查所得資料於民國31年編成「黃河地形圖圖志」,可以與五萬分之一地形圖一一對照,瞭解各村莊名稱、格局、大小、戶數、土壤種類、出產農作物種類、地價等資料俱備,對於研究1930年代華北農村的社會經濟問題,是非常有價值的研究資料。

  上述兩套地形圖成果因抗日戰爭爆發未正式出版,現存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檔案館館藏經濟檔案之全國經濟委員會檔卷內,其中一萬分之一地形圖部分為測量原圖、部分為照相製版膠片。以下各舉其中一幅為例,五萬分之一地形圖(圖號:118-36-6)圖面右側為濟南市區,為三色印刷(用黑色表示一般地形地物、褐色表示等高線及河堤、藍色表示水體),由24幅一萬分之一測量原圖縮編而成,圖面不全(完整圖面需由36幅拼接),高程基準使用大沽標準面(高程系統)。

圖二 1930年代黃河水利委員會所編製《黃河五萬分一地形圖—圖號:118-36-6》

  一萬分一地形測量原圖(圖號:118-36-6-4)係民國24年12月測繪,圖面上則記載更詳細的標高、村莊內戶數、村莊間聯繫道路、河道斷面等資訊,並紀錄當時測量人員姓名。

圖三 黃河水利委員會實測《黃河一萬分一地形測量原圖—圖號:118-3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