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清會典圖_輿地》概說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理事 許哲明 編寫  .

                                                                                    

  《清會典圖》是《欽定大清會典圖》之簡稱,正文72冊270卷,計有禮(1〜30卷)、樂(31〜56卷)、冠服(57〜76卷)、輿衛(77〜90卷)、武備(91〜106卷)、天文(107〜138卷)、輿地(139〜270卷)等七大類,係於光緒25年(1899年)編纂完成,由京師官書局(光緒21年成立)石印。輿地類總共有132卷,即卷139_輿地一《皇輿全圖》起,至卷270_輿地一百三十二《外蒙古七》止。
  《清會典圖_輿地》是清朝繼《皇輿全覽圖》、《乾隆內府皇輿圖》之後的第二次大規模全國性地圖測製,係於光緒15–25年(1889–1899年)間測繪印製完成。中央的會典館設置「畫圖處」主持全國測繪工作,各省成立「輿圖局(館)」先測繪廳、州、縣地圖後,編製成府或直隸州(廳)地圖集。全案除了實際測得全國經緯度點網(計2,000處)及地圖外,計有17個省編製了省地圖集;會典館再以各省測繪的地圖及編寫的圖說、七格表(沿革、疆域、天度、城署、山水、鄉鎮屯站、職官)等資料於光緒25年(1899年)編纂完成《清會典圖_輿地》。
  以陝西省為例,下轄有七府、五直隸州,省輿圖館(其他各省大多稱輿圖局)於光緒16-20年(1890–1894年)測繪完成《陝西全省輿地圖》,計有二冊。在《清會典圖_輿地》內有四卷,即卷205_輿地六十七,至卷208_輿地七十,總共有1省全圖、7府圖、5州圖;每幅圖後均有圖說,敘述了省、府、州的位置、河流流向等;各幅地圖無經緯度線,也無畫方,內容簡單、粗略。 (可參閱《欽定大清會典圖》電子書: http://sou-yun.com/eBookIndex.aspx?id=2775&lang=t)
  府及州以下再細分為各縣總圖及分圖,舉西安府臨潼縣為例,「西安府臨潼縣總圖」為單幅行政區域圖,比例尺為二十萬分之一,內含圖說略誌 (如圖一)。縣以下重要區域則繪製分圖,「臨潼縣陰盤坡分圖」即為單幅地形圖,比例尺為二萬五千分一,內含有圖說(如圖二)。兩圖(總圖或分圖)當中均有指北,使用等高線表示地形,但無高程註記,分圖之坡坎山形用面狀棕色表現(類似暈渲);水體(線狀或面狀)用藍色;其他地物地貌符號及詳略程度,類似民國圖;城鎮,總圖以各級符號表現(縣城以上居民地以真形表示),分圖以真形城廓表現,大城鎮黑色面狀,一般村鎮綠色面狀;所有地名註記均用紅色;無方格網及經緯度註記。

圖一  西安府臨潼縣總圖

 

              圖二  臨潼縣陰盤坡分圖

  《清會典圖_輿圖》及各省地圖集的產出,具有三項特色:一、測繪機構建制上,首創二級管理體制,即中央_會典館畫圖處、省級_輿圖局(館),為後來測繪機構發展奠定了基礎。二、測繪規範上,不論會典館或省輿圖局(館)均做了一些技術規定(例,陝西省輿圖館印發《測繪淺說》),而保證了地圖技術規格的大體統一。三、測繪人才上,這次參與的測繪技術人員和清初時(由外國傳教士為主導)大不同,全部是由中國人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