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嘉南大圳灌溉地給水區分圖

                                                                        廖泫銘  .

                                    中央研究院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研究助技師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第十四屆理事     

    嘉南平原位於台灣西南部,面積廣袤,平原地形利於人類活動,特別是農業發展,但因夏雨冬乾及日照長,在水利設施未開發以前,此區之農業生產為倚賴天候決定收成的「看天田」,土地生產力僅北宜、中彰之一半,沿海地區更有鹽份高的問題;由八田與一技師所設計監造之烏山頭水庫系統為當時東南亞最龐大也最為重要的水利設施,灌溉區域涵蓋當時之嘉義廳及臺南廳(現今之雲林、嘉義、臺南),1930年大圳完工通水後,重新調配了整個嘉南平原的水資源利用,使耕地形態產生變化、水田面積增加、土壤質地改善、解決乾旱及鹽害問題,嘉南平原始得「穀倉」之美稱

     除了硬體建設外,嘉南大圳輪灌制度則是重要的軟體工程,由於濁水溪與烏山頭水庫所提供的水資源無法一次灌溉全部15萬公頃的農田,為了讓全部農民都有水可用,因此設計出獨特的三年輪灌制度(即所謂的「三年輪作給水法」)。首先把灌溉區域內的15萬公頃農地分成三大區,然後在各大區內以150公頃為單元劃定水利小組,小組內再以50公頃為單元分成三個小區,依次每三年灌溉一年。嘉南大圳水利組合(今嘉南農田水利會)1930年所繪製的「嘉南大圳灌溉地給水區分圖:官田」,圖面右邊詳細說明耕作順序及輪灌方式,耕作順序為甘蔗->綠肥->水稻->蕃薯、小麥->雜作(綠肥、落花生、陸稻、大豆、其他),每區三年輪灌兩次,一次是夏季水稻栽培期(持續灌水4.5月),另一次是甘蔗栽培初期(間歇灌水6.5月),水稻與甘蔗栽培之間則不需灌水,僅靠雨水灌溉。

    在這張給水區分圖上每一個水利小組內有紅、黃、藍三個色塊標示個別輪灌區(班),每一個水利小組有其各自名稱,並設置小組長、掌水工管理,形成特殊的水利系統社會組織;也由於輪灌制度,地景上也呈現出農地幾何拼貼樣貌。時至今日,隨著戰後曾文水庫興建與埤塘、水圳系統串連,嘉南大圳水資源更加豐富,原本輪灌制度變的更加複雜(三年二作、雙期作、單期作…),與當年八田與一技師規劃三年輪灌制度已經所有不同。

                                             圖一 嘉南大圳灌溉地給水區分圖:官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