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輿圖(Millionth Map)是一種函蓋全球的基本地圖圖組,一般稱「國際百萬分之一輿圖」( International Map of the World, IMW)。其最早源自於西元1891年在瑞士伯恩召開的第五屆國際地理會議上,德國地理學家彭克(A.Penck, 1858 – 1945)提議國際合作編製世界地圖;為此,1909年國際地圖專門委員會會議在英國倫敦舉行時,提出了統一的分幅編號、地形表現、城鎮分級和地名拼寫的初步設計方案;繼之,1913年在法國巴黎舉的第二次國際地圖專門委員會會議時通過《國際百萬分一輿圖編繪細則》議案。1928行年英國倫敦開會時,再決定採用分層設色法和公制單位,擬訂百萬輿圖專用的改良多圓錐投影*1。1958年10月聯合國第二次亞洲及遠東地區製圖會議中建議採用蘭伯托正形圓錐投影。1962年聯合國在德國波恩舉行的國際地圖技術會議上,修改並通過國際百萬分之一輿圖編繪細則和圖式,規定在北緯84°和南緯80°之間採用蘭伯托正形割圓錐投影,兩極採用極球面投影;規定統一的圖廓整飾、地理內容和表示方法;擬訂地名譯寫原則。這一倡議使百萬輿圖更具規範化和標準化,同時也獲得世界各國的支持與回應;例如,蘇聯制訂了編製百萬輿圖的規範,完成了全蘇聯184幅百萬分之一輿圖的編製工作,而且採用國際百萬分之一輿圖的分幅,作為各級比例尺地形圖分幅編號的基礎。同樣全球各個國家(含我國)製圖機構也持續辦理或更新,目前全球陸地部分共約900幅地圖,大部分國家均已完成製作。
中華民國在大陸時期對「百萬分之一輿圖」之編製主要有三次:
一、民國3〜5年(1914〜1916年)參謀本部製圖局*2編印第一次全國「百萬分一中國輿圖」(部分稱民國輿圖)127幅*3。此圖組係自行分幅(緯差2°30',經差5°),即非國防統一分幅,也未與其他比例尺分幅形成系列;其圖號之編訂,係以「北京」幅(N37°30'〜40°00,E115°〜120°)為「中行中列」。此圖組尚未與1913年倡議的「國際百萬分之一輿圖」連結。主要根據當時日製百萬分一東亞輿圖(1894〜1933年)編製,採多面體投影,地貌以暈滃表現,多色印刷。
二、民國23〜32年(1934〜1943年)參謀本部陸地測量總局/軍令部陸地測量總局/軍令部第四廳編印「百萬分一民國輿圖」(即中國輿圖)71幅(部分文獻*4稱有72或77幅)。已採用標準圖幅(緯差4°,經差6°),但圖號尚非國際通行之設訂,係以「南京」幅(N36°〜40°,E115°〜120°)為「中行中列」。圖內地貌以暈滃表現,當年原稿編成未及全部清繪時,因抗戰開始,未能正式出版,初稿用紅、綠、黑、紫、黃、淺藍及深藍等七色試印成圖。當時的軍委會軍令部第四廳有發行「百萬分一中國輿圖圖式」(民國32年5月再版)作為製圖之規範。
三、民國36年(1947年)國防部測量局製印「百萬分一中國輿圖」85幅*5。此圖組含蓋我國四極疆域最為完整,採用了各省的實測1:5萬地圖和其他勘測圖資料來編纂,以國際標準規格(緯差4°,經差6°)及圖式規範編繪製作,圖號亦依國際通行之設訂;自民國22年起開始編稿,至27年完成初稿,自民國29年(1940年)經修訂後陸續以單色或多色製印出版。此圖組開始在東南疆海域繪有國界;圖內南海海域處,主要依《南海諸島位置圖》(民國36年11月)表現,其各島礁名也是參照《南海諸島新舊名稱對照表》(民國36年12月公布)標註。
本文以含蓋中華民國領土極東(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之黑瞎子島東端,東經135°04')為例,以上三套圖組之圖幅分別為:
一、「同江」幅(民國4年),圖號:東三行北四列,涵蓋範圍:N47°30'〜50°00,E130°〜135°,如圖一。
二、「伯力」幅(民國25年),圖號:東三行北四列,涵蓋範圍:N52°〜56°,E132°〜138°,如圖二。
三、「伯力」幅(民國32年),圖號:NM53,涵蓋範圍:N52°〜56°,E132°〜138°,如圖三。
政府遷臺以後,聯勤測量處於民國44年(1955年)將36年版中國百萬輿圖再重行修編,採用國際標準圖式彩色印製出版,圖組號CMS-L300「百萬分一中國輿圖」-85幅。賡續,聯勤測量署於民國51年(1962年)更新為圖組1301「國際百萬分一中國輿圖」-86幅(標準圖幅最多之圖組)。民國76〜81年(1987〜1992年)內政部與聯勤測量署共同編印出版「國際百萬分一中國輿圖」-81幅(主管機關公告版)。時至民國103年(2014年),軍備局第401廠生產的1301「國際百萬分一中國輿圖」-79幅(目前持續更新之圖組),各幅版次自第5版至14版均有。
註釋:
*1改良多圓錐投影(modified polyconic projection)是由普通多圓錐投影經過改良而成;由於是將地球橢球體面按國際百萬分之一輿圖的分幅分成許多球面梯形,採用普通多圓錐投影的原理分別進行投影,故又稱「國際百萬分之一輿圖投影」。
*2袁世凱統治時期(民國元年〜5年),參謀本部編制有第一至第六局及製圖局。
*3這系列輿圖之編印年代和幅數,相關文獻記載差異蠻大的:
(1)《中國測繪史》(北京測繪出版社,2002),571頁載127幅,唯740頁載96幅。
(2)《地圖製圖參考手冊》(北京測繪出版社,1988) 72頁載:1923~1924年參謀本部第六局製圖局共編印成圖及圖稿98幅;圖幅大小,經差、緯差均為4°。
(3)《測繪通報》「我國1:100萬地形圖的編製」(1997年第09期,16-19頁) 載:1919~1924年編製了亞洲東部地區圖計98幅。
*4這系列輿圖之編印年代和幅數,相關文獻記載差異也蠻大的:
(1)《地圖製圖參考手冊》72頁載:第二次編製自1930至1938年,總共成圖72幅。
(2)《中國測繪史》,575頁載:1933至1939年間共編製77幅;唯747頁載:1933年製成初稿72幅(未出版)。
*5這系列輿圖之幅數,相關文獻記載:
(1)《地圖製圖參考手冊》72頁載:第三次編製自1943至1948年,總共成圖85幅。
(2)《測繪通報》「我國1:100萬地形圖的編製」(1997年第09期 16-19頁)載:1940~1947年編製了我國地區百萬分之一輿圖85幅,是比較成功的一次。
(3)《中國測繪史》,579頁載:1940至1947年間編製民國時期第三次1:100萬中國輿地圖85幅;唯756頁載:1943年至1948年重編1:100萬比例尺輿圖,共出版75幅。

圖一 「同江」幅(東三行北四列) (民國4年)

圖二 「伯力」幅(東三行北四列) ( 民國25年)
(David Rumsey Historical Map Collection典藏)

圖三 「伯力」幅(NM53) (民國32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