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古地圖內西沙群島標註之大變遷

              中華民國地圖學會 理事 許哲明

中國南海諸島名稱的出現是從12世紀開始的,那時西沙和南沙一般是簡稱「長沙」和「石塘」。到了14世紀中葉,「石塘」可以準確地確定為南沙。15世紀鄭和七下西洋在官方海圖中「萬里石塘」(即南海諸島),西沙群島被稱為「石塘」和南沙群島稱為「萬盛石塘羽」。清朝施世驃(施琅之子)於1712年至1721年間出任福建水師提督期間繪製的《東洋南洋海道圖》清楚地顯示海上航線、時間和描述中國沿海港口至日本、老撾、越南、印度尼西亞、文萊、柬埔寨和菲律賓;此幅圖上已很精確表現了南海諸島的名稱和位置。1834年的越南地圖《大南一統全圖》表明這些島嶼為中國的“萬里長沙”。
歷來歐洲諸古地圖(1900年之前出版)中對南海諸島嶼之稱謂為何呢?歐洲航海家自16世紀以來對位在東南亞被中國大陸、台灣本島、菲律賓群島、馬來群島及中南半島所環繞的陸緣海就稱為中國海(China Sea),之後(約在1883年)則稱為南中國海(South China Sea);而其中的西沙群島海域處,在16世紀時葡萄牙航海家第一個給予之命名為” Ilhas do Pracel”(普拉賽爾群島),接續進入南海的是荷蘭人、英國人、西班牙人和法國人。英國製圖學家和出版商J. Seller在1671年發行的《東印度最東部分之海圖》中則以" The Paracels"(帕拉賽爾)取代之了。荷(法)直到1747年Pierre d'Hondt繪製了《廣西與交趾支那海岸地圖》,才以荷(法)文的"El Paracel (De Paracelles)"取代之。
我國的西沙群島位在北緯15°42'~17°08'、東經111°10'~112°55',其島嶼呈橫向分佈,而不是按條形排列。西方早期圖籍中記載的Pracel/ Paracel的地點和範圍是隨著時間的演進而變化。《東印度最東部分之海圖》(1671年)中在西沙群島海域標註The Paracels長條尾尖區塊框*1之右上處有六礁堆成三角,標註有The Triangles*2(如圖一),對照地理位置這才是“西沙群島”。17世紀以來,直到19世紀20年代之前,這塊沿著與越南中部海岸平行、分佈在外羅海中,由一些小島和沙洲組成的“長條區帶”,被稱為Pracel/ Paracel。1808至1817年,英國船長Ross和Maughan等人對我國的海南島和西沙群島進行了一系列調查之後*3,歐美圖籍才開始把Paracel的範圍向北延伸,確定於現在的西沙群島位置,從此那“長條區帶”就在地圖消失了。法國地理學者及工程師E. Hérisson (1759-1816)所製作出版的亞洲地圖(如圖二&圖三)即可見證這個Paracel標註變遷之圖跡(參見圖四)。這始自17世紀初的地圖西沙海域中虛構之形如「赤腳」或「牛角」的危險區帶,在19世紀初(之後)的地圖中也就逐漸隱沒掉了。

標註:
*1此區塊大陸文獻稱為”牛角”,在相關的地圖展現了將近二百多年;其為虛構的危險區,事實上是不存在的。參閱…王濤(2014):從“牛角Paracel”轉為“西沙群島Paracel”—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西人的南海測繪。《南京大學學報》2014年第05期。
*2「眼鏡」之意。在其他地圖中亦有不同語言標註,如J. Van Braam《東印度與鄰近王國圖》(1724)標註的是荷蘭文” de Bril”。J. van der Schley《廣西與交趾支那海岸地圖》(1747) 標註的是法文” Les Lunettes”。
*3於1808-1817年,英國孟買海軍D. Ross的發現號(Discovery)與P. Maughan的羚羊號(Antelope)進入西沙海域,為最早運用三角測量法與天文觀測對中國海進行測量的水文專家。

 

 

 

圖一 《東印度最東部分之海圖》(J. Seller/1671)之部分圖

圖二 《亞洲總圖》Paracels形如「赤腳」或「牛角」 (E. Herisson/1817)

圖三 《新發現亞洲地圖》Paracels已在現今西沙群島位置 (E. Herisson/1820)

圖四 西沙群島Paracels標註之大變遷對照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