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治時期臺灣特殊土壤分布圖(1912)

林春吟    國立臺南大學臺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第十三屆中華民國地圖學會學術委員會委員

   〈大日本帝國臺灣特殊土壤分布圖〉(50萬分之1)是臺灣總督府鑛務課技師福留喜之助監修、技師涉谷紀三郎調查、技手吉倉清次郎繪製之地圖,為《臺灣亞爾加里土壤調查報告》(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鑛務課、1912)之內頁摺疊式大尺寸(66cm*96cm)地圖。1909年臺灣總督府技師涉谷紀三郎在臺中廳發現土壤含有白色可溶性鹽類結晶,即所謂亞爾加里土壤(鹼性土壤、鹽基性土壤),此種土壤不利於農耕,當時在日本幾乎沒有,但在臺灣卻分布相當廣泛,當局認為改良此土壤是很重要的事,因此緊急著手進行全臺土壤調查,此報告書與附圖即為其兩年後之調查成果。


        圖中可見亞爾加里土壤(紅色)分布最廣,酸性土壤(綠色)其次,中性土壤(黃色)最少;亞爾加里土壤主要分布於中南部與東部平原,酸性土壤主要分布於北部,中性土壤則點綴於其中。臺灣總督府日後陸續對亞爾加里土壤分布廣泛地域進行一般土壤普查,並將其成果繪製成大比例尺土性圖,另外也對看天田土壤、赭土、泥炭等特殊土壤做調查…,此報告書與地圖可說是日治時期臺灣土壤調查之最初成果,也開啟了後續的土壤調查研究。


  亞爾加里土壤的改良方法為利用灌溉排水先將鹽分洗出,再將其土壤施肥。1930年築成之嘉南大圳即改良此土壤,大幅提升了嘉南平原稻米與甘蔗等農作物之產量。此圖右下有說明文:「本圖以1910年臺灣總督府民政部殖產局鑛務課印行的大日本帝國臺灣全圖為基圖,加上特殊土壤之調查結果,這是農業相關人士所期許的,但圖中尚有未著色之處,即為蕃地或溪谷等未調查之地,期能盡速完成其調查。」由上文可知調查製圖者對臺灣農業貢獻的期許與對未來土壤調查之展望。

 

 

圖一 日治時期臺灣特殊土壤分布圖(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