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太平洋探險隊東北亞航線圖

哈佛大學科學史學系(Harvard University - The Department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洪廣冀博士 編寫
      

        1850年代,在加州發現金礦、與中國日漸興盛的貿易、傳播與運輸科技的發展等因素背景下,美國社會認為將美國西部未開發的荒野轉化為可用資源是整個國家的「昭昭天命(manifest destiny)」。這樣的精神表現在科學上便是由美國政府主導的一系列科學調查計畫。首先在1846至1848年的美墨戰爭後,美國政府組織了邊境調查(boundary surveys),廣泛地收集今日德州與加州南邊的自然史與地理資訊,以確認新的美墨邊界。緊接著,從1853到1855年,為了要找出最適合架設太平洋鐵路的路線,至少有26支探險隊出發橫越北美大陸蒐集資料。很快地,焦點便轉往太平洋,有鑒於美國捕鯨船在太平洋的活躍,以及日本實可做為與中國貿易的跳板,1852年美國政府組織了日本探險隊(U.S.-Japan Exploring Expedition, 1852-1854),派遣海軍將領馬修・佩里(Matthew C. Perry)率領東印度艦隊,結束日本兩百多年的孤立主義,史稱「黑船事件」。Perry探險主要關切外交議題,隨後的北太平洋探險隊(North Pacific Exploring Expedition, 1853-1856),則是日本及其鄰近地區做系統性的科學調查。

       根據美國國家檔案館所藏的史料重新繪製的北太平洋探險東北亞主要航線圖,即從香港一路朝北,經過臺灣、小笠原群島、琉球、日本本州、北海道、經白令海峽到舊金山的航線,呈現出當時美國構思中的東亞貿易路線。在美國的科學探險史上,北太平洋探險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一方面,此探險是美國在內戰前對東亞地域最詳盡的調查;另方面,在詳細研究此探險收集的資料後,美國植物學家與哈佛教授阿薩・葛雷(Asa Gray)應用當時廣受爭議的演化論來解釋東亞植物相的特性,引發了美國科學界中的達爾文革命(Darwinian Revolution)。